400-777-1561
(工作时间:7×24小时)
消失的大额存单,传递什么信号?
发布时间:2024-04-30|发布人:管理员

目前存款利率已经降至较低水平。不仅利率下降,存款品种也在减少,特别是大额存单。
查询十余家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:目前,5年期大额存单已经很难找到,3年期大额存单在多家银行APP也显示售罄状态。据不完全统计,现阶段银行在售的大额存单产品期限普遍集中于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、1年和2年,但也有银行已没有大额存单产品在售。
消失的大额存单背后传递出什么信号?当前形势下,理财又该何去何从?

No.1:为何抛弃吸金利器?

长期以来热衷于揽储的银行,为何纷纷抛弃吸金利器——长期限大额存单?
一方面,银行面临超额储蓄和贷款投放难的问题,给营收带来了极大压力。通俗来讲,银行一手从居民和企业获得存款,一手将资金贷给企业和个人。拿到了存款但贷不出去,银行的利润就会被压缩。银行的存贷比这一指标可以准确地反映出这一问题。
在目前已公布财报的股份行中,兴业银行、民生银行、中信银行是目前存贷比最高的三家银行,分别为104.96%、101.55%、100.93%。

存贷款.png

整体来看,农商行和国有大行的放贷压力是最大的。存贷比最低的是邮储银行,为58.39%;其次是三家农商行——无锡银行、瑞丰银行和渝农商行,分别为73.68%、75.22%、75.51%。国有行中,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存贷比也在80%以下,分别为76.70%和78.26%。
另一方面,除了贷款难之外,银行最喜欢的活期存款也在减少。一般情况下,更多的活期存款意味着更低的负债成本,而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定期存款过多。中国银行副行长日前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,当前存款的定期化、长期化的趋势特征比较明显,长期的定期存款产品占比有所上升,同时市场竞争也加剧了成本下行的动能。

No.2:高息难觅,理财何从?

去年年底以来,多家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至2%以内,在低利率环境下,传统存款产品的吸引力有所下降。而银行理财产品因其相对较高的收益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。
2023年末至2024年初,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迎来了显著增长。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发布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3年)》,截至2023年年末,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6.80万亿元。而根据华西证券最新的数据,清明节后,这一数字上升至27.69万亿元。

1714441507432225.png

但业内研究指出:银行理财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现金管理类、纯债类等低风险产品,反映出居民的风险偏好一降再降。整体来看,自2023年以来,居民的可投资资产结构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现金和存款的比例不断攀升,股票、权益混合等波动性较大的资产在客户资产配置中的比重有所下降。
专家建议,鉴于存款利率预计将继续保持下行趋势,投资者应尽早对闲置资产进行合理配置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低利率环境。

资产配置.png

而对于近期火爆的黄金投资,业内专家表示,黄金适合作为长期价值投资的资产,不建议投资者进行短线炒作。尽管黄金短期内可能会迎来上涨,但价格波动性较大,尤其是下半年之后投资者应更加谨慎,以防在价格高位时买入,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

1714441545462631.png

整体而言,若风险偏好较低,只信赖银行存款,应趁新一轮存款“降息”及变动前,提前锁定中长期存款产品。
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说,在资产配置方面,可以选择不同的资产来降低单一资产或市场的风险,调整资产配置比例,根据各种资产或市场的特点、表现、相关性等因素,合理分散自己的投资组合。比如,购买存款、国债、现金管理类产品等;或适当配置一些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如底层资产透明,配置一对一对标项目、保障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足够高的优质债权项目作为投资刚需,将资金均衡地配置在不同流动性和不同风险的产品中,这样才能在市场波动中获得稳定和长期的收益。